导语: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
9月6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会议汇聚了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疼痛科、康复科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前沿诊疗理念、临床案例及新型药物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实践指导。
开幕致辞:共话学科发展,聚焦临床需求
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在强教授与北京医院苏闻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辞。
张在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一类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病因复杂、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临床诊疗存在诸多挑战,亟需多学科力量协同攻关,推动诊疗规范化与精准化。
苏闻教授强调,随着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加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对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讲课:深耕诊疗核心,分享前沿成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海教授以《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和药物治疗》为题进行专题授课。
陈海教授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NP)可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CNP),其中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更为常见,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等。
NP的评估需结合患者主观症状、特异性筛查量表及电生理、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同时需关注患者焦虑、抑郁等共患病情况。目前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及局部利多卡因是NP一线治疗药物。其中,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镇痛效果,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马锐华教授围绕《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现状及前景》展开分享。
马锐华教授指出,DPNP患者不仅面临疼痛困扰,还常伴随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给患者带来沉重身心负担与医疗成本压力。然而现有的镇痛药物仅能缓解30%-50%的疼痛,患者满意度低、停药率高,临床亟需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的亚洲Ⅲ期研究及中国Ⅲ期研究数据显示,治疗14周可显著降低患者平均每日疼痛评分(ADPS),且治疗1周即显效,长期治疗(52周)可维持稳定镇痛效果,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干扰(ADSIS评分)与生活质量(EQ-5D-5L量表),不良反应以轻中度嗜睡、头晕为主,耐受性良好,有望改善当前临床治疗困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疼痛科赵国利教授通过两例典型临床案例,生动展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思路与实践经验。
赵教授结合案例强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并发症,诊疗中需重视血糖监测、多学科协作(如内分泌科、肾内科、疼痛科),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美洛加巴林在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
讨论环节:多学科碰撞,共解临床难题
会议讨论环节由多位跨学科专家围绕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伟教授提出,临床中部分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仍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可能还涉及神经损伤修复障碍、炎症反应等其他复杂因素,需进一步深入明确具体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理论依据。河北省人民医院董立朋教授结合神经康复临床经验,指出美洛加巴林相较于传统药物,起效更快、副作用更轻,在康复治疗中可更好地配合手法训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青岛市市立医院荆菁教授强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易被忽视,需加强患者科普教育,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与就医积极性。青岛市市立医院甄超教授则从诊断角度出发,提出需加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中枢性疼痛(如卒中后疼痛)的鉴别诊断,重视电生理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辅助作用。
会议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会议尾声,张在强教授指出,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授课、案例分享与多学科讨论,系统梳理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进展,尤其在新型药物美洛加巴林的临床应用方面达成诸多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
苏闻教授强调,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需坚持“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原则,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推动诊疗技术创新,同时重视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多学科知识融合与临床经验共享,对推动我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化、精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