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伟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深化协作,多学科专家共探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新进展

6月28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传导临床应用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管理等核心议题,汇聚了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疼痛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授课、主题讨论等形式,深入交流诊疗经验与前沿进展,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搭建了跨学科对话平台。

多学科协作,共促诊疗进步

大会由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董万利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晓红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并致开幕辞。

董万利教授指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作为临床常见且复杂的病症,涉及多学科交叉,其诊疗难点的突破离不开跨领域协作。他强调,本次会议旨在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分享前沿研究与临床经验,推动诊疗规范化与精准化。

蒋晓红教授补充道,DPN等相关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深远,当前临床仍面临诊断延迟、治疗依从性不足等挑战,期待通过本次交流凝聚共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方案。

聚焦前沿,解析核心诊疗问题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治国教授系统阐述了pNP的诊疗现状。

陈治国教授强调,pNP的发病机制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离子通道改变等,其中钙通道α2δ1亚基异常是关键靶点。当前诊疗存在延迟诊断、传统药物依从性低等问题。而第三代GABA类药物美洛加巴林能够高选择性结合α2δ1亚基,解离缓慢,镇痛效果持久,且对α2δ2亚基结合率低,中枢不良反应显著减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洪霞教授聚焦神经传导检测在临床中的实践价值。她介绍,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工具,可通过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等指标,定性区分脱髓鞘性损害与轴索损害,精准定位病变部位。

王洪霞教授结合病例展示了神经传导检测的临床应用并强调,神经电生理检查为疑难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是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谢莹教授针对DPN的管理展开深入讲解。

谢莹教授介绍道,DPN作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病程超10年者患病率达50%以上,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P)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最大,表现为袜套样麻木、电击样疼痛、烧灼感等,常伴随睡眠障碍与焦虑。DPN的治疗需以血糖控制为基础,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针对疼痛症状,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是一线治疗选择。

直击临床痛点,凝聚实践共识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许佳平教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晓教授围绕诊断难点展开讨论。

许佳平教授提出,非专科医生对pNP的识别率低,建议推广简易筛查量表,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张晓教授补充,临床治疗中存在药物副作用限制、多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需加强医患沟通与跨科室联动。

常州市中医医院盛志锋教授常熟市中医医院金艺璇教授就DPNP早期治疗策略交换意见。

盛志锋教授认为,对早期以麻刺症状为主的患者,可尝试小剂量起始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每周滴定至有效剂量,既减少不良反应,又能快速改善症状。金艺璇教授强调,第三代药物美洛加巴林的高选择性优势显著,其镇痛效果持久且副作用少,在合并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糖尿病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值得临床优先选用。

多学科智慧,共绘诊疗新蓝图

大会最后,董万利教授与蒋晓红教授共同总结。他们指出,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视角的碰撞,明确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的核心方向:一是强化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推广量表与神经电生理技术结合的模式;二是优化治疗策略,重视钙通道调节剂等新型药物的规范使用,关注个体化滴定与联合治疗;三是深化多学科协作,构建从预防到治疗的全程管理体系。

本次交流会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前沿理念与实践指导,助力提升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水平,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推荐关注
专业医学信息服务

关于医伟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854081096 邮箱:143691827@qq.com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