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内分泌科、神经科、疼痛科、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围绕糖尿病及其常见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诊疗前沿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多学科协作,优化临床实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主席致辞:聚焦临床需求,共探诊疗突破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与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王培福教授共同致辞。
郭晓蕙教授指出,糖尿病作为我国高发慢性病,其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及相关疼痛问题,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临床治疗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
王培福教授补充道,神经科、内分泌科、疼痛科等多学科的交叉协作,是突破当前诊疗瓶颈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经验共享,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专题讲课:多维度解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
北京协和医院刘明生教授系统阐述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进展。他从概念入手,明确其由躯体感觉系统损害或疾病导致,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类型。
刘明生教授强调,临床需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需遵循“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原则,重视个体化用药,积极与患者沟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红花教授聚焦DPNP,解读了其流行病学与治疗现状。数据显示,我国57.2%的DPN患者伴有疼痛,其中中重度疼痛占比超80%,且常伴随焦虑、抑郁,显著增加医疗负担。
现有治疗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仅能缓解30%-50%疼痛,患者满意度低、停药率高.第三代GABA类药物美洛加巴林三期亚洲多中心研究显示,15-30mg/天剂量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评分(ADPS),1周起效,且52周长期治疗中镇痛效果持续,耐受性良好;中国三期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可改善患者睡眠与生活质量,为DPNP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北京医院赵明教授从药学角度,详解了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用药策略。针对非癌痛,对乙酰氨基酚为一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减少胃肠、心血管风险;神经病理性疼痛优先选择度洛西汀、普瑞巴林等,其中美洛加巴林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具有明确剂量调整方案,安全性更优。
赵明教授强调,老年患者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关注肝肾功能调整,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讨论环节:多学科共话诊疗优化
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纷纷展开经验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赵莹莹教授提出,临床需加强多学科筛查,结合症状(如“袜套样”感觉异常)、体征(痛觉过敏)及电生理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西安市高新医院张红星教授补充,基层医院可简化评估流程,优先使用VAS量表快速识别高危患者。
针对美洛加巴林的临床优势,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季朝亮教授认为,其与α2δ-1受体高亲和力、起效快、剂量依赖性镇痛等特点,可满足快速缓解疼痛的需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周雁教授指出,美洛加巴林对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方案明确,安全性更适配复杂临床场景。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王培福教授与郭晓蕙教授共同总结: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进展,尤其美洛加巴林的临床数据为临床提供了新选择。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多学科协作,加强医患沟通与长期管理,以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升生活质量。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临床医师搭建了经验交流平台,助力推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