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伟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关注前沿,共筑规范:临床智汇引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新篇章

导语:汇聚多学科智慧,推动临床规范化与学科发展。

2025年6月21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前沿与DRG支付改革热点,汇聚国内多学科专家,共议临床难题与学科发展路径。

开场致辞:搭建平台,共探诊疗新局

会议伊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孙宇教授在致辞中强调,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临床常见病,其规范化诊疗仍存在诸多挑战,需多学科协同突破。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尊敬教授表示,希望能够借助此次会议,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性疼痛(DPNP)诊疗领域的发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聚焦痛点:指南解读、临床实践与政策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孟岚教授对《2024版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进行深度解读。

孟岚教授指出,我国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保守估计超9000万,此次指南提出“关口前移、早期干预”原则,强调从病理机制、疾病特点及治疗策略三大维度规范DPNP诊疗,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乔杉杉教授围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筛查与诊疗”展开分享,并表示,早期筛查与足剂量足疗程用药是改善DPNP预后的关键。

临床筛查时需结合踝反射、振动觉、尼龙单丝测试等5项体格检查辅助诊断;治疗除需关注血糖控制外,疼痛管理同样重要。美洛加巴林在亚洲Ⅲ期临床研究中显示,用药14周可显著降低患者每日疼痛评分(VAS)达30%以上,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已获国内外多部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周海龙副研究员以“DRG支付方式改革如何助力学科建设”为题,剖析政策对临床的深远影响。他指出,截至2024年,全国90%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已实施DRG/DIP付费,住院统筹基金超80%按此支付,医院传统模式面临挑战。

周海龙副研究员建议临床科室从“加减乘除”四维度调整学科结构:发展CMI值高的技术(加)、减少低权重病种(减)、推动多学科合作(乘)、淘汰低效项目(除),并将DRG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益的平衡。

讨论环节:多学科碰撞临床实践智慧

在讨论环节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剑教授指出,内分泌科虽常规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病变筛查,但门诊筛查率不足,且传统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存在起效慢、头晕等副作用,美洛加巴林的高选择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成文教授结合疼痛科临床经验提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患者常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使用镇痛药物不仅能够改善疼痛,对患者的睡眠与情绪也具有正向影响。

天津市黄河医院黄明斌教授强调,DPNP发病机制复杂,疼痛科应积极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形成MDT模式,早期干预以降低慢性疼痛发生率。河北省人民医院靳玮教授则进一步分享了神经科应用美洛加巴林的经验,并指出其快速起效与低嗜睡发生率的优势,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会议总结:凝聚共识,展望学科未来

会议最后,刘尊敬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通过指南解读、政策分析与多学科讨论,对DPNP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梳理了神经病理疼痛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用药情况。

孙宇教授则表示,希望未来DPNP诊疗能够进一步强化“早期筛查-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全流程管理理念,积极使用美洛加巴林等创新药物,积极推动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的学术进步与临床规范化建设。

此次会议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从指南到实践、从疾病诊疗到学科发展的全方位视角,对推动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的学术进步与临床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关注
专业医学信息服务

关于医伟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854081096 邮箱:143691827@qq.com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