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跨界会谈,碰撞智汇火花。
2025年6月26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医学前沿及慢病领域最新研究为核心,聚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关键议题,通过多学科专家的经验分享与深入探讨,搭建了知识传播与经验交流的高端平台,助力推进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多学科协作,共筑慢病防治防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庞大,神经并发症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仍是威胁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作为内分泌临床治疗的难点,需要内分泌科、神经科、疼痛科等多学科协同应对。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魏文石教授则强调,不同领域的跨界交流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灵感与火花,希望本次小型会议能为参会者带来更多收获,推动多学科在慢病管理领域的深度合作。
聚焦糖尿病神经病变,解析机制与管理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光辉教授首先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疼痛管理”展开专题分享。他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病率高达30.5%~60%,但由于早期症状隐匿,患者主动告知率低及医生筛查不足,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均偏低。
刘教授详细介绍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方法,并强调早期筛查与干预的重要性。在疼痛管理方面,他提到需遵循个体化、联合用药、足疗程及代谢管理原则,同时介绍了新型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浦少锋教授围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与治疗前景”进行讲解,深入解析了DPNP的发病机制,指出其主要由外周病变引发中枢敏化,涉及小神经纤维改变及离子通道异常。
浦少锋教授特别提到,慢性疼痛已被国际医学会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进行慢病管理,而镇痛药物治疗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介绍了“卫生健康‘十五五’规划研究重点及制度保障”,强调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慢病防治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引。
多学科碰撞,探索临床实践优化路径
讨论环节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双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松江医院鲁应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陆学胜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叶青教授围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疗难点展开深入交流。
专家们一致认为,多学科协作(MDT)是提升诊疗效果的关键,需加强内分泌科、疼痛科、神经内科、中医科等科室的联动。针对美洛加巴林等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需注重个体化剂量滴定,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同时关注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监测。
此外,专家们还探讨了慢病管理模式的优化,强调需结合患者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维度手段,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
凝聚共识,推动慢病管理高质量发展
会议最后,苏青教授与魏文石教授共同总结表示,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分享与讨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及慢病管理理念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共识。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加强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型治疗手段,提升慢病综合防控能力,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医学同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平台,将有力推动我国慢病管理事业的规范化与精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