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伟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跨学科携手,共寻糖尿病神经病变诊疗难题破解之道

导语:积累临床经验,多学科协作,提升诊疗质量。

 

8月8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聚焦糖尿病神经病变(DPN),特别是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DPNP)的诊疗前沿与实践经验,采用多学科协作视角,邀请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疼痛科、药学等领域专家共同交流,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开场致辞:共筑多学科平台,破解临床难题

 

会议伊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卫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潘天荣教授共同致开场辞。

 

陈明卫教授指出,DPNP变作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虽致死致残率不及其他并发症,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临床存在诊断延迟、治疗手段有限等问题,亟须多学科协作突破困境。

 

潘天荣教授则强调本次会议汇聚内分泌、神经、疼痛、药学等多领域力量,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推动诊疗规范化与创新化。

 

专题讲课:聚焦诊疗核心,分享前沿成果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娟教授率先带来“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进展”专题报告。

 

张娟教授系统阐述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分类与发病机制,指出其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离子通道改变等复杂机制。结合临床数据,张娟教授提到,DPN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约30%,且存在诊断延迟、治疗率低等问题。

 

在治疗方面,国内外指南均推荐GABA类药物为DPNP一线用药,其中第三代药物美洛加巴林因对α2δ-1亚基高选择性,兼具疗效与安全性,可快速改善疼痛症状并减少中枢不良反应。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刘建军教授围绕“临床药师在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治疗中的模式建设”展开分享。他指出,当前DPN治疗存在用药单一、剂量不当、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临床药师可通过多维度介入提升治疗质量。

 

刘建军教授详细介绍了药师参与的工作框架:在住院环节,开展用药史梳理、医嘱审核、不良反应监测与患者教育;在门诊环节,设立糖尿病并发症药学门诊,提供药物重整与长期管理服务;在社区环节,联动家庭医生与社区药师,保障用药连续性。

 

刘建军教授特别强调,DPNP需遵循“对因+对症”阶梯治疗原则,优先选择普瑞巴林、美洛加巴林等一线药物,并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个体化调整剂量,同时加强用药教育,提升患者依从性。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敏教授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疼痛管理”为主题,从内分泌科视角深入分析诊疗要点。她提到,DPN早期症状隐匿,约50%患者无症状,易被忽视,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筛查,早期识别疾病。

 

在疼痛管理方面,许敏教授强调DPNP需采用个体化、联合用药策略。美洛加巴林可在治疗第2天显著改善疼痛评分,且长期使用(52周)能维持镇痛效果,同时改善患者睡眠与生活质量,是当前诊疗指南优先推荐的一线药物。

 

讨论环节:多学科碰撞,共解临床困惑

 

会议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围绕DPNP诊疗难点展开深入交流。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洁霞教授结合全科临床经验,提出早期识别麻刺症状的重要性,建议对疑似患者尽早尝试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以改善预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阳教授强调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指出疼痛科可通过脊髓电刺激、神经毁损等介入手段,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戴武教授呼吁加强早期筛查,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将五项神经功能检查纳入糖尿病患者常规评估;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院区张海燕教授则分享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经验,提出可借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多学科管理模式,提升治疗整体性。

 

会议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最后,陈明卫教授与潘天荣教授共同总结会议。他们指出,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疗现状与前沿进展,明确了早期筛查、规范用药、多学科协作三大核心方向。

 

两位教授强调,美洛加巴林等新型药物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但需积累更多临床实践经验;同时,临床药师的深度参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将成为提升诊疗质量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指南落地与技术创新,为DPN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地区DPN诊疗领域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助力推动学科发展与临床实践进步。

推荐关注
专业医学信息服务

关于医伟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854081096 邮箱:143691827@qq.com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