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梳理最新进展,探索未来方向。
6月18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进展与支付方式改革下的国谈药品管理,汇聚多领域专家深入探讨,为临床实践与医保政策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立安教授与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忠兴教授共同主持。
两位主席在开场致辞中强调,随着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高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则对临床合理用药提出了新要求。本次会议旨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诊疗技术与管理理念创新,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专题分享:聚焦前沿,解析痛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晓黎教授系统阐述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现状。她指出,该类疼痛机制复杂,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等多重环节,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等,诊断常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迟。
目前,GABA类药物(如普瑞巴林、美洛加巴林)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一线用药,其中美洛加巴林因起效快、长期疗效稳定,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中表现突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元章教授详解了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发展历程。
唐元章教授表示,第一代药物加巴喷丁存在药代动力学非线性、剂量滴定复杂等局限;第二代普瑞巴林虽优化了药代动力学,但仍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第三代药物美洛加巴林通过高选择性结合α2δ-1亚基,其Ⅲ期临床研究显示,治疗14周可显著降低患者平均每日疼痛评分,且对肾损伤患者有明确剂量调整方案,为临床提供了新选择。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敬教授就“支付方式改革下国谈药品管理”展开分享。
刘敬教授提到,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医院需在控费与提质间找到平衡。针对国谈药品,要充分利用“双通道”政策与单独支付规则;同时,医院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如CMI值优化、病种成本核算)激发临床医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实现医保基金高效利用与患者获益最大化。
讨论环节:多视角碰撞,凝聚临床共识
讨论环节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梁燕玲教授提出,诊断需回归临床基本功:详细追问疼痛性质、发作诱因,结合DN4量表等工具初步筛查,必要时尽早采用神经传导速度、皮肤活检等检查确认神经损伤。
在治疗时机与疗程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邓兵梅教授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但她同时指出,目前各类指南对疗程界定模糊,患者对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顾虑突出,需结合病情缓解程度与不良反应调整疗程,而非机械固定时长。
关于新药临床应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郭建军教授认为,美洛加巴林的高选择性是关键突破:“传统药物因中枢副作用(如头晕、嗜睡)导致患者依从性差,而美洛加巴林在亚洲Ⅲ期研究中显示,10-15mg每日两次剂量即可有效镇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普瑞巴林。”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高敏教授分享了老年患者用药经验:90岁以上患者使用小剂量即可控制疼痛,且无明显中枢抑制反应,但需严格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小结
会议最后,黄立安教授总结指出,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我们看到了靶向治疗的精准化趋势,其高选择性优势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而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解析与量表应用,则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实用工具。
彭忠兴教授则表示,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指南与实践结合,通过多中心研究积累证据,构建“诊疗创新+管理优化”的双轮模式,让患者在规范诊疗中获得更多获益。
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交流,不仅梳理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的最新进展,也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下的药品管理提供了实践方案。与会专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疼痛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