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伟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多学科交叉赋能疼痛管理:从临床问题到创新解决方案的实践

导语:从机制到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与突破。

6月26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现状、药物研发进展及临床药学科研思路,汇聚国内顶尖神经科、药学领域专家,通过专题授课与深度讨论,搭建了前沿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了新视角与实践参考。

开幕致辞:共话学术使命,聚焦临床需求

大会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汪鸿浩教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王展航教授共同主持。

汪鸿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临床常见且复杂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其诊疗仍面临诊断延迟、治疗依从性不足等挑战,亟须学界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王展航教授则强调,随着医学技术与药物研发的进步,多学科协作与精准治疗已成为趋势,本次会议旨在整合前沿成果,推动临床实践革新。期待通过本次交流,促进专家间的思想碰撞,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方案。

专题授课:深耕前沿,解析诊疗与科研新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慧宇教授系统阐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与分类,其发病机制涉及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离子通道改变等,其中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的异常是关键机制之一。

冯慧宇教授指出,当前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存在诊断延迟、治疗依从性低、评估工具应用不足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冯慧宇教授强调,需建立“评估-多学科干预-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全程管理模式,而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研发为临床提供了新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鸿雁教授聚焦“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更新迭代”,详解三代药物的发展与临床价值。

周鸿雁教授介绍,第一代药物加巴喷丁虽证实镇痛效果,但存在药代动力学非线性、剂量滴定复杂、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第二代普瑞巴林虽优化了药代动力学,但长期使用疗效减弱,且与α2δ-2亚基结合易引发中枢副作用。

而第三代药物美洛加巴林通过高选择性结合α2δ-1亚基、快速解离α2δ-2亚基,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临床研究显示,美洛加巴林治疗第2天即可显著缓解疼痛,14周时平均每日疼痛评分(ADPS)较基线下降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前两代药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欲博教授分享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药学科研思路探索与实践”。

唐欲博教授强调,药学科研应源于临床需求,最终回归临床应用。他表示,多学科交叉(如结合大数据、生物材料)与成果转化(如试剂盒研发)是提升科研价值的关键,而药师在精准用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讨论环节:聚焦临床痛点,共议实践方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龙友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舒崖清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郑东教授围绕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舒崖清教授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复杂、诊断标准不统一,且缺乏客观评估指标,临床易漏诊。建议推广量表筛查与皮肤活检等技术,提高早期识别率。龙友明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提到,美洛加巴林在神经免疫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相关疼痛中表现优异,起效快且副作用少,尤其适用于需联合用药的患者。

郑东教授提出,美洛加巴林当前医保适应症仅限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而三叉神经痛等患者使用时需自费,建议加强真实世界数据积累,推动适应症拓展。

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会议最后,汪鸿浩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会议系统梳理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进展,明确了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迭代价值,且为药学科研与临床融合提供了范例。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前沿成果转化,优化诊疗流程,加强患者全程管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医学进步。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注入了新动力,助力推动我国相关疾病诊疗水平迈向新台阶。

推荐关注
专业医学信息服务

关于医伟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854081096 邮箱:143691827@qq.com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