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伟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多学科视角共话DPNP诊疗:疾病现状、药物迭代与科研转化

导语:推动多学科协作,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7月24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多领域专家,围绕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诊疗现状、新型药物应用及临床科研思路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多学科协作,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开场致辞:共话多学科协作新未来

 

会议伊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沈璐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亚平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场辞。

 

沈璐教授强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常见并发症,涉及多学科诊疗范畴,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实现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

 

王亚平教授则指出,疼痛管理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亟需临床医生给予足够重视,本次会议为跨学科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期待通过思想碰撞形成诊疗共识。

 

专题讲课:聚焦前沿,深耕临床

 

湖南省人民医院张弛教授率先分享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疼痛管理》专题。他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其中约2200万存在DPNP,但诊疗率不足20%。

 

张弛教授强调,DPNP治疗中,血糖控制是基础,同时需结合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等药物,而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是疼痛管理的一线选择,新一代药物如美洛加巴林为临床提供了新方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张洁教授围绕《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更新迭代》展开讲解。她回顾了该类药物的发展历程:第一代加巴喷丁存在药代动力学非线性、剂量滴定复杂等局限;第二代普瑞巴林虽优化了药代动力学,但长期使用疗效减弱且中枢副作用明显;第三代美洛加巴林通过高选择性作用于α2δ-1亚基,实现了镇痛效果与安全性的平衡。

 

美洛加巴林的III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在亚洲人群中2天内即可起效,14周持续缓解疼痛,且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为DPNP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许丰教授以“临床医师的科研成长之路”为题,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临床科研应立足专业背景、社会需求与个人兴趣。许丰教授强调,临床医师可通过病例积累、队列构建、多组学分析等方式挖掘科研切入点,如利用单细胞测序探索细胞间对话机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验证因果关系,最终实现从临床问题到科研成果的转化。

 

讨论环节:直击痛点,共探解决方案

 

讨论环节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燕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慧玲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赵志鸿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贾强教授围绕两大议题展开热议。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疼痛的诊断难点,专家们认为,基层医院存在筛查不规范、鉴别诊断不足等问题,建议推广标准化筛查流程(如踝反射、振动觉等五项检查),并加强多学科协作以排除脊髓病变等非糖尿病性神经损伤。

 

关于治疗需求与药物选择,张燕教授指出,现有药物存在患者依从性低、不良反应明显等问题,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因高选择性优势,在起效速度、安全性方面表现突出,尤其适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陈慧玲教授补充道,临床需重视疼痛的早期干预,避免中枢敏化,而赵志鸿教授与贾强教授则从神经内科与疼痛科角度,强调了药物与神经调控技术联合应用的潜力。

 

会议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会议最后,王亚平教授与沈璐教授共同总结表示,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视角梳理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要点,明确了新型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疼痛管理中的价值,同时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开展更多真实世界研究,以科研创新带动临床进步,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推荐关注
专业医学信息服务

关于医伟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854081096 邮箱:143691827@qq.com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