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机制研究到全周期管理,专家共议诊疗规范与技术创新。
2025年6月18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诊疗进展与临床实践,汇聚多学科专家共探医学前沿。
聚焦痛点,锚定临床痛点与学科融合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杜冬萍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致开场辞,她指出:“在糖尿病并发症中,DPNP因其高发性与复杂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次会议旨在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推动诊疗技术创新。”
上海长海医院鲁瑾教授在致辞中进一步强调:“DPNP的诊疗需突破单学科局限,从机制研究到临床转化,多维度探索优化路径,期待本次交流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两位教授的致辞为会议奠定了聚焦临床痛点、推动学科融合的基调。
学术交流,多维度解析DPNP诊疗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卞华教授系统地阐述了DPNP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DPNP发病机制中的多元醇通路激活、氧化应激等理论,强调诊断需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与量表评估(如DN4量表)。针对治疗现状。卞华教授指出:“现有药物如普瑞巴林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亟需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学研究所张史钺教授以“数据整合驱动科研创新”为核心,提出PICOST要素评估模型:“通过患者特征、干预措施、对照设计等维度,可将临床数据结构化。”张史钺教授强调,临床研究需从“数据收集”转向“问题导向”,通过AI赋能挖掘潜在关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彦胤教授则聚焦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诊断难点:“从疼痛发作到确诊平均延迟2年,需借助LANSS量表、皮肤活检等手段早期识别。”他分享了DRG神经元兴奋性调控新靶点,提出“药物治疗为基础、多学科介入为补充”的策略。赵彦胤教授表示,镇痛药物治疗是PNP治疗的基础,在使用以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等一线治疗药物的同时,也需兼顾多学科综合管理,关注患者心理干预。
多学科讨论,碰撞诊疗新思路
在多学科讨论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旭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李晓华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彭生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石英教授交流了临床经验与心得。
刘旭教授提到:“临床中约30%DPNP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被漏诊,需在糖尿病管理中常规筛查疼痛与感觉异常。”李晓华教授指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与脊髓电刺激可作为药物难治性患者的补充方案,但需结合代谢指标调控。
彭生教授以中医视角分神经损毁与血管介入经验,指出中医“不通则痛”理论与微循环障碍机制契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局部营养供给。针对美洛加巴林等新型药物,石英教授指出,其高选择性作用于α2δ-1亚单位,早期临床显示疼痛缓解率达60%,且副作用低于传统药物。同时,也要关注长期用药效价衰减问题,规范化研究联合用药策略。
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会议最后,杜冬萍教授总结强调:“DPNP诊疗需构建‘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链条管理模式,以代谢调控为基础,结合神经保护与疼痛干预。”鲁瑾教授补充:“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协作,加速新型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最终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
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深度交流,为DPNP诊疗提供了从机制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全维度视角,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诊疗规范与创新技术的落地,为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