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伟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聚焦慢病管理前沿,共探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路径

导语:DPNP慢病管理——从控糖向全周期健康干预转变。

2025年6月18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以“聚焦慢病管理,推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化”为核心,汇聚了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疼痛科等多学科专家,旨在围绕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诊疗现状、创新疗法及科研转化展开深度探讨,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临床支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益明教授则从DPNP临床现状切入,指出我国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其中约30%伴发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约2000万人患有DPNP,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多学科视角解构DPNP诊疗困局

会议伊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栾兴华教授以临床案例为引,揭示了DPNP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从典型的“手套袜套样”麻木到非对称性疼痛、感觉异常,甚至出现紧绷感、灼热感等难治性症状,约30%的糖尿病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当前治疗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虽有一定效果,但约40%患者因头晕、嗜睡等副作用中断治疗,临床亟需更安全高效的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刘芳教授则从代谢调控角度剖析了DPNP的发病机制。长期高血糖及波动会引发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导致神经滋养血管损伤和神经纤维脱髓鞘。

针对DPNP的治疗困境,刘芳教授重点介绍了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的临床优势:其选择性结合α2-δ亚基,解离半衰期达11小时,每日2次给药即可实现持续镇痛,且中枢副作用较传统药物降低30%,为难治性疼痛患者带来新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周里钢教授以“临床科研转化”为核心,分享实战经验。他强调,糖尿病并发症研究存在广阔空间,例如DPNP的发病机制、药物疗效预测标志物等。

周里钢教授指出,临床数据需通过严谨的统计学分析挖掘价值,临床医生要积极利用SPSS等工具,从分层分析、亚组讨论中发现潜在科学问题,推动临床证据向科研成果转化。

凝聚共识推动诊疗体系革新

在多学科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曹立教授、上海长征医院邹俊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林福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史朗峰教授形成以下共识:一是建立DPNP早期筛查体系,将神经电生理检查、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纳入糖尿病常规随访;二是推行“代谢控制+神经保护+疼痛管理”三位一体治疗模式,优先选择兼具疗效与安全性的新型药物;三是加强科研协作,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填补中国人群DPNP流行病学与治疗数据空白。

会议最后,李刚教授强调:“DPNP的诊疗突破不仅关乎患者生存质量,更是慢病管理从‘控糖’向‘全周期健康干预’转型的缩影。期待通过多学科协作,将前沿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李益明教授则表示,未来需要加速美洛加巴林等新型药物的临床普及,推动多中心研究填补中国人群数据空白,并通过“临床-科研-临床”转化模式,持续提升慢病管理质量,为千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 DPNP 诊疗向规范化、精准化迈出重要一步,也为慢性病全程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学术范式。

推荐关注
专业医学信息服务

关于医伟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7854081096 邮箱:143691827@qq.com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